症状查询

大便下血

症状概述:
大便下血又名血便、下血、泻血、结阴等,是指血自肛门排出,或血随便夹杂而下,或便黑如柏油状,或单纯下血的症状。多因脾胃虚弱,气不摄血,或胃肠积热、湿热蕴结、气血瘀滞,以致于胃肠脉络受损,血液下渗肠道所致。其病位在肠,多为风火熏迫,阴络被伤,阴血不藏;或饮酒食辛,内生湿热,下注大肠,化热蕴毒,灼伤阴络,壅遏气血而致,日久耗伤阴阳气血,见肝肾阴虚,或脾肾阳虚之象。临床有虚实之不同,但主要有风火熏迫大肠、大肠湿热蕴毒、肝肾阴虚、脾肾阳虚、瘀滞胃肠五种证型。
《灵枢?百病始生》称谓:“后血”;《金匮要略》称:“下血”。张景岳指出:“血在便后来者其来远,远者或在小肠,或在肾;血在便前来者其来近,近者或在大肠,或在肛门。”《证治要诀》云:“血清色鲜红者为肠风,浊而黯者为脏毒。”《医学入门》有便血即出有力,如箭射之远者,称“血箭”。所以后世医家根据出血部位,有远血、近血之分;按血色鲜黯,有肠风、脏毒之别。
本症涉及现代医学的肛门部疾病如痔疮、肛裂,胃肠病变如痢疾、结肠癌,以及疫斑热(流行性出血热)、稻瘟病(钩端螺旋体病)等急性热病,血溢病(血友病等)、紫癜病以及黄胖病(钩虫病)、蛊虫病(血吸虫病)、食物中毒、药物中毒等,均可见到便血症状。


症状表现:
(l)风火熏迫大肠:大便下血,兼见唇干口燥,口渴饮冷,口舌生疮,大便秘结,肛门灼热,舌红苔黄,脉数有力等症。
(2)大肠湿热蕴毒:大便下血,便血鲜红,或为脓血便,兼见面目发黄,口干而苦,不欲饮食,胸脘痞闷,恶心呕吐,少食腹胀,便下不爽,气味秽臭,或者灼热坠胀.里急后重,或发热,口渴饮冷,小便短赤,或混浊,舌苔黄腻,脉象滑数等症。
(3)肝肾阴虚:大便下血,症兼头晕目眩,两颧红赤,五心烦热,夜寐不安,骨蒸盗汗,梦中遗精,腰痠膝软,形休消瘦,舌质红绛,脉象细数。
(4)脾肾阳虚:先便后血,便血紫黯,或为便黑如柏油样,脘腹隐痛,面色无华,肢倦懒言,少食便溏,甚则畏寒肢冷,小便清长,舌质淡白,脉沉细无力。
(5)瘀滞胃肠:大便下血色黯红,脘腹疼痛如刺,腹腔中包块固定,便血黯黑,或呕紫黑血块,面色无华或青紫,潜不欲饮,舌质紫黯或有斑点,脉涩。


艾灸取穴:
第1天 中脘单穴,足三里双穴,神阙单穴;
第2天 脾俞双穴,天枢双穴,太白双穴;
第3天 大肠俞双穴,中极单穴,阴陵泉双穴;
第4天 肾俞双穴,关元单穴,三阴交双穴;
第5天 膈俞双穴,血海双穴,承山双穴,神阙单穴;
第6天 曲池双穴,合谷双穴,神阙单穴。


温馨提示:
艾灸治疗便血有一定的疗效,临床当根据便血的病种与证侯进行论治,若对导致便血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,可暂以便血待查作为初步诊断,并进行辨证论治及对症处理。积极治疗原发病。

上一个症状:腹泻

下一个症状:大便失禁

版权所有 © 2017 - 2025 深圳市华源茂业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4091801号

服务热线:18923725282 Email:45488488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