症状查询

腹泻

症状概述:
腹泻又称为泄泻,系因感受外邪,或饮食内伤,致脾失健运、传导失司,以大便次数超过原有的习惯频率,粪质稀薄,完谷不化,或如水样,容量或重量增多为主要表现的病症。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,尤以夏秋两季最为常见。腹泻的病位在肠,但关键病变脏腑在脾胃,此外尚与肝、肾有密切关系。不论是肠腑本身的原因还是由于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肠腑,均可导致大肠的传导功能和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失常而发生,病机主要在于脾胃的功能障碍,脾虚湿盛是其关键,常因外邪、饮食、情志等因素诱发,多反复发作。主要有湿热下注、寒湿困脾、饮食积滞、肝气犯脾、热结旁流、脾气虚弱、瘀阻肠络、肾阳虚衰八种证型。
古有将大便溏薄称为泄,大便如水样称为泻者。《内经》有飨泻,洞泻、溏泻、水泻、濡泻等名称。《难经》有胃泻、脾泄、大肠泻、小肠泻等名。宋?陈无择《三因方》称为泄泻,后世多宗于此。后世氏家或从外感病因辨证分为湿、火、气、痰、积等腹泻或从内伤分型,如脾虚腹泻、肾虚腹泻、肝脾不和腹泻、食积腹泻等。
本症涉及现代医学的急(细菌、病毒感染)、慢性肠炎,肠道易激综合征,非特异性结肠炎,食物中毒,消化不良,血吸虫病,肠结核,肠道菌群失调,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,肠道肿瘤,肠神经官能症等疾病。


症状表现:
(l)湿热下注:临床多表现为起病较急,泻下急迫如注,泻出黄色水样便,或泻下不爽,大便带黏液,腥臭,量多次频,腹内肠鸣作痛,肛门灼热疼痛但无后重感。或伴有寒热,口干渴而不多饮,胸脘痞闷,小便黄少赤涩,舌苔黄腻,脉滑数。
(2)寒湿困脾:大便清稀,甚则如水样,不甚秽臭,腹痛肠鸣,喜温喜按,脘痞纳呆,肢体沉重困倦。或伴有寒热,头痛肢楚,小便清长,苔白腻,脉濡或缓。
(3)饮食积滞:症见腹痛肠鸣即泻,泻下痛减,少顷复又腹泻,粪便稠黏或粪水杂下,有不消化食物残渣,秽臭难闻,味如败卵,胸脘胀闷,痞塞不舒,嗳腐吞酸,腹满厌食,舌苔垢腻,脉多弦滑。
(4)肝气犯脾:泻前胃部微胀痛,腹痛即欲便,泻下挟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,泻后痛不减或有所加重。每遇精神刺激或情绪紧张而诱发,两胁胀闷或窜痛,胸闷嗳气,同时有食欲不振、吞酸、嗳气、矢气等症。舌质淡红少苔,脉沉弦。
(5)热结旁流:常见大便泻下黄臭稀水或纯青稀水,绕脐疼痛,腹部拒按或按之有形,胃脘满闷,食欲不振,小便短赤,舌苔黄腻,脉沉滑。
(6)脾气虚弱:大便时溏时泻,迁延反复,每食生冷油腻或较难消化食物则腹泻加重,大便次数明显增多,甚则完谷不化,或如鸭粪,腹部隐痛,喜热喜按,食欲不振,食后作胀,体倦神疲,气短懒言,面色萎黄。舌质淡胖,苔白或白腻,脉沉细或虚缓。
(7)肾阳虚衰:黎明之前,脐周作痛,急欲登厕,肠鸣即泻,泻后痛减,大便稀薄,多混有不消化食物,或久泄滑脱不禁,伴腹部冷痛,腰腹部畏寒,四肢不温,面色无华,小便清长.或夜尿增多。舌质淡胖,舌苔白,多有齿痕,脉沉细无力。
(8)瘀阻肠络:腹泻经年不愈,时有复发,大便或有脓血,或兼黏液,泻后不爽,少腹刺痛而固定不移,拒按或扪及包块,面色苍黑不泽。有的妇女腹泻与月经周期有关。舌质紫黯,或有瘀点(斑),苔薄腻,脉细或涩。


艾灸取穴:
第1天 中脘单穴,足三里双穴,神阙单穴;
第2天 水分单穴,天枢双穴,气海单穴,神阙单穴;
第3天 肾俞双穴,气冲双穴,神阙单穴;
第4天 期门双穴,太冲双穴,神阙单穴;
第5天 关元单穴,曲骨单穴,三阴交双穴,神阙单穴;
第6天 肾俞双穴,复溜双穴,神阙单穴;
第7天 大肠俞双穴,腹结双穴,神阙单穴;
第8天 小肠俞双穴,长强单穴,神阙单穴。


温馨提示:
艾灸对腹泻的治疗一般来说,急性易治,慢性难治,但都具有较好疗效。若腹泻频繁出现全身严重症状,如高热、脱水、酸碱平衡失调时,尚需配合西医支持疗法如输液、纠正酸碱平衡等综合疗法。对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、肠结核、肠道肿瘤等,尚需配合西医病因治疗,以提高临床疗效。此外要排除肠道肿瘤,以免延误病情。发病期问应注意饮食,忌生冷油腻之品,平时应注意饮食卫生。认真处理与合理治疗急性腹泻,是预防慢性腹泻的重要措施之一。

上一个症状:肛裂

下一个症状:大便下血

版权所有 © 2017 - 2025 深圳市华源茂业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4091801号

服务热线:18923725282 Email:45488488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