症状概述:
大便脓血,指大便黏冻,白如胶冻,或红如瓜瓤,或赤白相杂如鱼脑。且伴有腹痛、大便次数增多、里急后重等症状,为痢疾临床特征。多见于夏秋季。痢疾多由外受湿热、疫毒邪气,内伤饮食生冷,损伤脾胃与肠腑而形成。其病位在肠,湿热、疫毒、寒湿之气壅阻肠中,气血与之相搏而凝滞,大肠传导失司,故呈腹痛,脉络受伤,腐败化为脓血赤白,且里急后重。主要有胃肠湿热、寒湿困阻,感受疫毒、暑入厥阴、下焦虚寒、阴虚内热、休息痢、嘴口痢八种证型。
痢疾一病,历代医籍论述繁多,名称不一。《内经》称为肠僻,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称为下利、热利。葛洪《肘后方》以痢称之,区别于一般的腹泻,为后世所宗。
本症与腹泻的区别是,虽均有腹痛、便次增多,但腹泻无里急后重,便非脓血状。痢疾虽有时可见纯血便,但肠风下血清而色鲜,肛门射血如线,或点滴不已,但无腹痛、里急后重等症状。
大便脓血是现代医学中痢疾的主要临床表现.本症还涉及现代医学的溃疡性结肠炎、直肠炎、肠癌、肠结核、血吸虫病等。
症状表现:
(1)胃肠湿热,起病较急,腹部疼痛,下痢赤白黏冻或脓血,量少黏稠,发热恶寒,腹痛腹泻,便次频繁,滞下不爽,里急后重,并兼见肛门灼热,小便短赤。或伴恶寒发热,伴有恶心、呕吐,或兼有胸脘痞闷,心烦口渴,舌苔黄腻,脉滑数。
(2)寒湿困阻:痢下赤白黏冻,白多赤少,或纯为白冻,状如豆汁,清稀而腥。腹痛绵绵,喜暖畏寒,里急后重,不思饮食,口淡不渴,胸痞闷而不渴,小便清长,舌苔白滑或白腻,脉多沉细。
(3)感受疫毒:发病急骤,病势凶险,壮热烦渴,腹痛剧烈,后重尤甚,痢下鲜紫脓血,或呈血水状,秽臭异常,便次频频,甚则神识昏迷,痉厥。少数患者可见呼吸喘促,呕吐恶心,口唇青紫,面色苍白,甚而四肢抽搐,神志昏迷等危象。舌质红绛,苔多黄燥,脉洪数或滑数。
(4)暑入厥阴:发热烦渴,下痢血水,或赤白相兼,里急后重,甚则四肢抽搐,身发斑疹,小便短赤,舌质紫绛,苔白如霜。
(5)下焦虚寒:痢疾经久反复,下痢稀薄,带有赤白黏冻,或紫褐血色。肛门窘迫,努挣不已,仅迸出黏液数滴。腹中隐隐作痛,喜温喜按,腹胀,倦怠乏力,形体消瘦,形寒面白肢冷,腰痠怯冷,甚则脱肛下坠,滑脱不禁,舌淡苔白,脉虚细。
(6)阴虚内热:痢下日久,经年反复,下痢赤白黏冻,或下鲜血,虚坐努责,腹痛绵绵,五心烦热,夜甚早凉,形度乏力,烦渴不宁,舌干红少津,苔少或花剥,脉细数。
(7)休息痢:起病缓慢,病程较久,时发时止,或轻或重。发作时痢下黏垢,赤多白少,状如果酱,或纯下污浊紫血,臭秽异常,腹痛,里急后重。休止期常觉腹胀不适或隐痛,食欲不振,大便秘结,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,日久面色无华,怯冷倦怠,形体消瘦,舌淡苔腻,脉多细弱,称为休息痢。
(8)噤口痢:下痢赤白,饮食不进,或食则呕恶,食入即吐,胸脘病闷,神倦面垢,苔黄腻,脉濡数。
艾灸取穴:
第1天 水分单穴,天枢双穴,气海单穴,神阙单穴;
第2天 大肠俞双穴,腹结双穴,神阙单穴;
第3天 肾俞双穴,照海双穴,神阙单穴。
温馨提示:
艾灸治疗痢疾有显著疗效,不仅能迅速控制症状,而且能消灭痢疾的病原体。急性菌痢发病期间应进行床边膈离,注意饮食。中毒性菌痢病情急重,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
版权所有 © 2017 - 2025 深圳市华源茂业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4091801号
服务热线:18923725282 Email:454884888@qq.com